wired報導Nick Matthew的壁球之路

看看世界壁球冠軍選手Nick..是如何突破自己的。
有時候有許多資源也同時會附加更多的苦練,
但不管如何,我們都要善用僅有的資源而不斷的去嘗試再嘗試。

『自我懷疑是整個訓練裡最大的的挑戰』
我很喜歡這句話,
我從英國訓練後也改變了一堆東西,現在的我還是要不斷嘗試且保持好奇心。

— James Huang


照片出處:dunlopsport.com

Nick Matthew
最高世界排名:1
出生地,國籍:Sheffield, England
出生日:25th July 1980
世界巡回賽冠軍次數:20
世界巡回賽決賽紀錄:41



奧運冠軍的秘密 : 以數字取勝


文章出處:
Wired.tw
by Admin , 27 七月 2012



19歲成為職業壁球選手後不久,Nick Matthew就下定決心離開他的團隊;帶著英國國家壁球教練David Pearson以及運動分析師Strafford Murray離開,另覓通往世界冠軍的途徑。

Matthew自8歲起,便是英國青年壁球的常勝軍,他是位擁有鋼鐵般意志的運動員,以消磨對手體力與意志出名。但隨著時間增長,他意識到不能持續消耗自己體力,來擊垮比他更年輕力壯的選手,他知道,自己還可以做得更好。

「他的技巧稱不上是最好的,」運動分析師Murray說:「但他非常堅韌,以心智來說,沒人能比的上他。」

Murray是英國運動協會(EIS) 運動表現分析與生物力學的主席,也是帶領英國25個運動團隊的教練,融合不苟言笑的態度以及學者熱忱,現年30幾歲的Murray,是80年代運動分析先驅Mike Hughes的愛徒,在當時Mike就開始使用電腦紀錄、即時運算壁球比賽數據。


Murray與Matthew剛開始合作時,他們一個星期練習四次,Murray使用攝影機以及一種稱為Dartifish的影像軟體程式來分析Matthew的技巧,結果發現Matthew打球時幾乎完全仰賴手腕的力氣,而非全身的肌肉;他無法發揮全部的力量。

Murray使用Dartifish拍攝每個細微的分解動作,並用疊影的方式做前後比較。教練會投遞十二個慢速球給Matthew打擊,然後從螢幕的影像中,比較每一次打擊動作的不同。通常,他們每天花好幾小時,重複做像反手拍這樣的基本動作。
「我從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就開始打壁球,現在卻必需重新學習如何做基本動作。」Matthew說:「在過程中我不斷自我質疑,不斷思考真的必須這樣做嗎?我已經是位很不錯的球員了,自我懷疑是整個訓練裡最大的的挑戰。」

2001年Matthew剛剛開始和Murray學習時,他已經打了12年的球,是名列世界前百強的選手。但他重新花了兩年時間學習如何精確地打擊每一顆球,2004年他已爬到世界前十強,6年後,他終於登上世界冠軍寶座。

2010年12月沙烏地壁球世界公開賽中,Matthew擊敗蟬聯4年世界壁球冠軍的選手Amr Shabana,晉階冠亞軍總決賽,以3比1擊退同是英國隊的球員James Willstrop。「用疲備戰摧毀對手是我打壁球的方式,也讓我多年來的訓練終於能發揮到極致。」在這場菁英決賽中,天分已經不是重點,頂尖球員必須確保:準備永遠比其他人充分,學習、進步永遠比對手快!

而學習的方式,就是透過運動分析來計算力道,精確分析每個動作的時間,從分析結果中找到需要加強的技巧,不斷重複練習。

在一般訓練當中,選手往往不能在練習後直接獲得回饋;然而在菁英運動中,教練能夠即時且精確地給予選手回饋,他們使用科學知識與數據來優化每一次訓練,讓結果更有效率。這稱之為「累積學習」,不僅能讓球員在球場上表現更好,還能駕馭學習的藝術。

在英國運動協會中心,Murray的團隊正在幫助英國選手做 2012年倫敦奧運的準備,從跆拳道到風帆、自行車到拳擊。他們收集每位選手的表現然後加以分析。Murray 解釋:「基本方法是這樣的,負責訓練帆船的教練會參考跆拳道團隊的分析,拳擊隊的教練會來研究壁球球隊伍的結果。」

英國航太系統公司研發出一種全新的計時系統,在曼徹斯特單車場裡,他們把軍事科技運用在運動測量上,以雷射光與選手身上的條碼做辨識,精確紀錄時間與速度;選手們的自行車上裝有儀表來追蹤力量、加速力道、以及速度,收集到的數據會輸進 McLaren研發的即時分析系統,選手表現分析會立即傳送到教練的iPad裡。這樣的努力,果然成效顯著,英國自行車隊在北京奧運抱回14座獎牌;他們更廣泛利用洛桑瑞士聯邦理工學院研發的Dartifish系統,用影像紀錄表現、為影片做註解、標示出精確時間分析。

這樣做的原因是什麼?Murray引用一項數據告訴我們:教練只記得一場比賽中30%的過程。換句話說,剩下的70%擁有更重要但尚未被解讀的資訊,這時,就是Murray的專業派上用場的時候了。

從客觀數據中,選手能夠累積經驗,讓下次的比賽表現更傑出。「我在訓練一位在不適當時間出手擊球的壁球選手,」Murray告訴我們比賽中,選手應在球落地後彈跳到高點時擊球;在這時候擊球,你的對手會完全沒有時間反擊。「這位選手在球離開最高點後才擊球,我計算他的擊球時間,然後預估出這位選手在球場上會落後兩分鐘,這正是我們要找出的數據,如果我們不能改變選手的行為和習慣,並且讓他們從錯誤中學習新技巧,我們就算輸給自己了。」

在1967年出版的書《Human Performance 》中,美國心理學家Paul Fitts和Michael Posner歸納出人類學習一項新技能,所經歷的三個階段。

第一個階段為「認知學習階段」:此階段人們會把手邊的知識加以理性分析,找到解決方法後實踐目標;此時,腦中的認知機能全開。以學習語言為例:在認知學習階段,你嘗試了解這個新語言的基礎文法,小心翼翼的學習第一個單字,並嘗試正確地發出拼音。

有了些經驗,你慢慢進入第二個「聯想學習階段」,此時你已經知道如何、何時在適當時間做出正確反應,你開始透過練習獲得回饋,意識不再被滿滿的疑問牽絆。但是要發揮全部的實力仍然需要全神貫注,經過不斷的練習,把新技巧漸漸融入潛意識中。

進入第三階段「自主學習階段」,學習者已經停止學習,技能已成自然反應並幾乎可以在無意識狀態下處理情況。心理學家說,此時已到達心領神會,如語言學習者把新學語言內化成像母語。

在運動的世界裡,尤其是菁英運動,選手的狀態已遠遠超過第三階段自主學習反應,他們能夠駕馭潛意識,技巧已經到了「神馳經驗」,這種心理情態,潛意識與動作合一,通常在這個階段是不可能被打敗的。

1998年Monaco Grand Prix資格賽中,打破紀錄的F1巴西選手Aytron Senna描述他的經驗:「我本來就領先,首先領先半秒鐘,然後一秒鐘,我不斷往前衝,然後我已超越整個隊伍兩秒鐘,此時,我甚至感覺和我同車的隊友都不存在了,我突然驚覺自己不是在開車,我與車子已融為一體,用意志力控制前進,我感覺身在一條長長的隧道裡,整個賽車場都變成黑暗的隧道,我只能看著終點不停的往前、往前,不斷推著自己前進、前進、前進。我已經超越極限、但感覺還能繼續超越。」

我們說到英勇的奧運選手,當然,我們通常聯想到他們的身體表現。但是運動員的身體和神經系統是如何聯繫呢?其中一項是:預知能力。

John Morres University的運動神經教授Mark Williams觀察網球運動選手,告訴我們網球選手能夠在對手尚未做出擊球動作前,就預測對手的下一步動作。「在速度極快的運動,例如網球比賽中,你會發現,球在兩選手間彈跳所花的時間,比兩選手的反應與動作時間總和少很多。」一般而言,他們在還未觸球的1.2億秒前就能預測球的路線。透過使用眼球移動感應器,Williams發現選手的眼球,甚至沒有看著球,主要是在對手的軀幹、臀部、肩膀以及手臂上,大腦無意識正確分析預測接下來的動作。

菁英運動另外一項自主技能是,在團隊合作的競賽中,他們能夠辨認出對手的模式。Williams解釋:「例如,球到達球場中間一半接近界外線時,球員會做短距離定焦、掃瞄分析對手的移動及位置,就好像腦筋裡有一個資料庫,球員以過去經驗計算出,球賽中每個動作模式可能發生的機率。」

讓運動員與眾不同的原因,不僅在於知道怎麼做的方法,更重要的是知道適當的時機。

在La Liga對抗Rayo Vallecano今年2月西班牙足球比賽中Ronaldo 追逐一顆跳離後衛的球,背對距離球門10公尺的地方,用後腳踢球,球穿過4個後衛進網得分。「他甚至不需要轉身看球門在哪裡,」奧林匹克運動視覺技巧專家Zoe Wilmhurst告訴我們:「Ronald對於空間的概念,已經超過標準,像他這樣的球員就像是位學者,他們只需要運用以前比賽的經驗與記憶,就可以排出千種以上球賽發生的可能性。根據之前累積的經驗,他們不需要思考,只需要一點資訊就可以作出正確的判斷。」

和Staffored Myrray開始練習後,Nick Matthew經歷許多思考自己技巧的磨鍊。

「經過每次訓練,我都會很高興的帶著新技巧上場,但是當我遇到挑戰時,原先的練習就會變得一塌糊塗。」重新上場後,Matthew做出的動作,已經不是潛意識的回應,他仍然注意他身體的動作,知道在什麼適當時機做出手腕動作,他讓自己停留在學習的第一個階段「認知學習階段」。

「人們只會注意到,你身體狀態維持得多好,但是他們不了解,背後支撐這些進步的科學力量。」Matthew 告訴我們:「日以繼夜的練習,只為了改變1%的手腕揮動幅度,而這個改變的差距,會造成完美的吊球或是錯失一球。」
Matthew描述的,不是意志力的軟弱或是技巧的失敗,而是累積學習中最重要的一環──讓自己的練習隨時保留在認知階段。

方法是增加訓練的強度。以得過兩面北京奧運金牌的英國殘障自行車手Sarah Storey為例,她說:「剛開始時,我心裡想我是絕對沒辦法超過汽車的。但當我上路練習,我可以騎到時速80公里,過彎時速50公里,甚至超過汽車的速度。」Sarah會強迫自己盡最大可能騎到最高速,她現在仍以超過世界紀錄的速度不斷訓練自己。「如果騎到時速60公里,你就開始感到頭暈,難以控制車輪,那這個訓練的強度根本不夠。你的神經系統必須夠強才能夠應付車輪速度,讓腦部即時傳訊息到腿部,使車子騎得更快。」

在較複雜的運動當中,挑戰的地方不在於加強既有技巧,而是創造出更困難的技巧。

University of Alberta運動科學家Janice Deakin和Jean Cote 研究發現,技巧高超的花式溜冰選手,花費更多時間練習自己還未熟練的動作,在過程中嘗試找出解決方法,然後失敗、再失敗更多次,而新手比較習慣簡單的練習。
University of Liverpool的Mark Williams發現相似的實驗結果:「最好的運動員,總是在成功與失敗的邊緣練習。」Williams用達爾文的進化論來作比喻,選手們必須適應,才能存活下去。「最好的運動員會在訓練中找出解決困難的方法。他們會不斷地失敗,必定要持續嘗試,他們才會找出解決方案,找出方法就是他們適應的過程。」
運動科學家把回餽分作兩區塊,一是來自運動員本身的直覺式回餽,二是不同角色給予的回餽。

「基本上來說,選手們都是從回餽中學習的。但是教練如何最有效的提供回饋且增加學習效率呢?」Williams說。運動教練通常認為最有效的訓練方式,是給予大量的指示和實際示範,然而,這並不是最有效的累積學習方式。「這讓選手變得非常依賴外來的回餽,但真正到了比賽,選手需要創造出自我滿足的回饋機制。」初學者在訓練中需要較多回餽,但隨著選手越來越有技巧與經驗,他們需要回饋會更為具體且頻率降低。

「讓訓練盡可能模擬比賽場合也非常重要。 在壁球練習中,有時候我們在場地前投射一場虛擬的比賽,就像與實際比賽狀況一樣。」Murray 說。選手會和世界冠軍的影像練習,模擬比賽的移動方式、大小與距離,此時選手心臟跳動的速度,幾乎和實際比賽時一樣快。「運動分析會模擬實際比賽的情況,我們會依照數據設計訓練,絕非憑空杜撰,數據就是真相,沒什麼好爭的。」

我們通常預設運動技能是天賦和訓練的總和。為什麼呢?因為這種說法簡化我們對於技巧的認知,讓我們覺得技巧是一個秘密,而不是一門可被欣賞或剖析的藝術或是科學。

但這種心態不能幫助像Nick Matthew這樣的精英運動選手,取而代之的,用更有智慧去學習一項技能,用科學看待技巧,把他們解構成最基礎的元素,找出解決方法;依此原則出發,我們可以利用「累積學習」的方式應用在其他領域。只要足夠的動機,我們也能夠像菁英運動選手一樣,讓科技與數據修正我們的缺失。

重點不在一小時又一小時的重複訓練,而是讓技巧一點一滴地積沙成塔。

留言